扬州&无锡,是这两座城治好了这位“苏超”的精神内耗
2025-07-03 10:05  来源:交汇点新闻  作者:张晨  
1

“苏超”第六轮将迎来扬州和无锡之战,而说起这两座城市的交集,则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的这位超级大文豪——苏轼。可以说,扬州和无锡见证了苏轼仕途沉浮又涅槃重生的心路历程,而这位“苏超”在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中,也隐约呈现了这两座深藏于心的精神家园。

苏东坡竹杖芒鞋行走雨中。 张晨 制图

“惠泉山下土如濡,阳羡溪头米胜珠。”这是1073年,苏轼奉命在江南主持赈灾时,首次来到阳羡(无锡宜兴)写下的诗句。苏轼是慕名而来。1057年,苏轼与阳羡考生蒋之奇、单锡同榜中了进士,参加琼林宴时,蒋之奇邀苏轼到家乡阳羡一聚。这次到阳羡,苏轼写下了《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》,既赞美江南风光,也表达了想在阳羡安居乐业的意愿。实际上,那一年他确实委托友人单锡在阳羡购买田宅,只不过没有选到合适的。

苏轼此时想归隐,事出有因。1071年,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改革贡举,苏轼被新党状告以公谋私,离京外放,通判杭州。这是苏轼为官后,第一次遭遇官场挫折。此时的苏轼还经常精神内耗,想不通又心不甘,还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地方落实自己反对的新政,久而久之对仕途产生了倦怠,于是很多时间用来寄情山水和文学创作。1074年,听说无锡惠山景色如画,二泉水名扬神州,他又特地到无锡惠山拜访钱道人。他登上惠山绝顶,俯瞰太湖,品尝二泉水,兴致勃勃地写下名句:“独携天上小团月,来试人间第二泉。”

无锡惠山“天下第二泉”。 张晨 摄

归隐的想法还没实现,新调令已至。1074年十月,朝廷通知苏轼去密州任职。在去密州赴任的途中,苏轼特地在扬州下了船,去了恩师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修建的平山堂。扬州是苏轼心中的另一座精神家园。欧阳修的仕途也屡遭贬谪,却一直保持着写《醉翁亭记》的豁达与松弛。每当仕途出现转折,苏轼都会来到平山堂下,领悟恩师为官时的心境与做法。

这是苏轼第二次到平山堂,扬州太守王居卿设宴招待,两人相谈甚欢。苏轼还写下了《平山堂次韵王居卿》,其中结尾的“六朝兴废馀丘垄,空使奸雄笑宁馨”一句,也暗含着苏轼对仕途漂泊和功名难成的不甘和无奈。

随后几年,苏轼任职地点又几经变动,不变的还是对扬州和无锡两地的精神依赖。1079年,苏轼由徐州调湖州,他又一次在扬州下船去往平山堂,追忆已经去世8年的恩师,写下经典《西江月》:“三过平山堂下,半生弹指声中。十年不见老仙翁,壁上龙蛇飞动。欲吊文章太守,仍歌杨柳春风。休言万事转头空,未转头时皆梦。”最后一句,苏轼仰望恩师亲手栽下的柳树,仿佛看到了欧阳修依存的风骨,从中找到了一丝精神慰藉。

扬州平山堂。张晨 摄

离开扬州,苏轼和秦观等友人结伴同行,五年后故地重游无锡惠山,诗词助兴,苏轼写下了名句:“还从世俗去,永与世俗忘。”在扬州凭吊恩师后,此时的苏轼已有了在入世中保持出世之心的觉悟,为在日后经历更大的风浪,无意中做了心理准备。

到任湖州前的这段时期,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高峰,尽显豪放词风,为北宋文学开了新气象。然而,危机往往就隐藏于巅峰,苏轼到任湖州不久,“乌台诗案”案发,苏轼九死一生,随后戴罪黄州。

在黄州的五年里,苏轼经历生死磨难和世态炎凉,他从佛道经典和陶渊明著作中汲取精神力量,也时常回味扬州和无锡的游历感悟,鼓励自己内观而弃外求,逐渐走出精神内耗。渐渐,苏轼对人生有了新的觉悟,看开了生死,也放下了恩怨,仿佛经历了涅槃,变得豁达、超脱和从容,并开始享受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此时的苏轼,终于活成了苏东坡。

一蓑烟雨任平生。 张晨 制图

1085,苏东坡接到了朝廷批准他回宜兴居住的诏命,他欣喜万分。去往宜兴的途中经过扬州竹西寺,写下:“十年归梦寄西风,此去真为田舍翁。剩觅蜀冈新井水,要携乡味过江东。”喜悦之情跃然纸上。到宜兴后,他又在《菩萨蛮》中云:“买田阳羡吾将老,从来只为溪水好。”阳羡俨然是苏东坡心中的理想家园。

但世事难料,正当苏东坡准备归田时,宋神宗皇帝突然驾崩,苏东坡再度受到重用,一度位至尚书、翰林学士。1091年,他还继承欧阳修衣钵,来到扬州任职,虽然时间不长,但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,得到扬州百姓的赞许。

好景不长,苏东坡在1093年又迎来人生“滑铁卢”。宋哲宗亲政后,苏东坡被政敌一路穷追猛打,从定州贬到英州,再贬到惠州,又从惠州贬到海南岛的儋州。然而,此时的苏东坡早已彻底战胜精神内耗,面对一贬再贬的官职,他的内心一直是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,并且从扬州和无锡的游历经历中,养成了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心态。

苏东坡啖荔枝图。 张晨 制图

在惠州和儋州,苏东坡的豁达、乐活被后世传颂。世人都说无黄州不东坡,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普通人面对苦难,不会轻而易举地接受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更不要说将苦难当成涅槃必需的烈火。苏东坡之所以能在人生暮年短短几年中转变人生态度,其思想转变的铺垫,是在扬州和无锡两座精神家园里早已经完成的。

如今“苏超”火热,热爱“江海寄余生”的苏东坡如果看到扬州对决无锡,他又会支持哪一座自己的精神家园呢?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张晨

标签:
责编:张韦